第(3/3)页 而后他又幸灾乐祸道,“如此一来,辽人的布怕是要压在自己手里了,他们只能便宜卖给西夏人。” 苏轼闻言,嘴角勾起一抹戏谑的笑意,添了一把火:“契丹布料贵,党项人买不起,抢又没胆子,只能垂涎叹息。” 君臣相视,会意一笑。 赵煦沉吟片刻,又道:“关于种植木棉的事,我们不可操之过急,先在熙河路试种,若是成功,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,自然会自觉种植。到时候,木棉便能在我大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。” 章惇和苏轼点头赞同:“官家所言极是。” 酒香四溢,觥筹交错之间,君臣微酣。 赵煦的目光落在苏轼身上,眼中流露出几分期待与信任,轻声道:“《大宋日报》正缺一位文坛巨匠来稳局,子瞻,你可愿意撰稿,助我一臂之力?” 苏轼闻言,心中早已明了赵煦的用意。 他早弄清楚赵煦办报的初衷,也理解新法是为改善民生,于是他欣然答道:“官家差遣,臣岂敢推辞。臣愿以手中之笔,为官家尽一份绵薄之力,希望我大宋早日实现百姓富裕、国家强盛之愿景。” 赵煦大喜。 他要的就是苏轼的这个承诺。 有了苏轼的加入,《大宋日报》必将更上一层楼,成为引领舆论、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。 而苏轼的加入,也会逐渐改变旧党的思想,让他们团结在皇帝周围,为大宋建设添砖加瓦。 宴席在欢声笑语中渐渐落下帷幕。 而这场宴会,也成为大宋历史上的一段佳话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