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正当他们焦躁得几乎无法忍受时,几道沉稳的脚步声打破了沉寂。 吴居厚与燕瑛联袂而至。 众僧们见状,齐齐低头,双手合十,恭敬地施礼:“贫僧等,见过钦差大臣、燕府尹。” 吴居厚目光如刀,冷冷扫过每一个僧人的脸庞,仿佛要将院中一切都吞噬。 足足半分钟,他才勉强压制住内心的愤怒,缓缓开口:“不必多礼。” 众僧心中那块沉重的石头,此刻终于落地,他们长长出一口气。 “今日,本钦差愿与你们坦诚相待,掏心掏肺说几句,至于你们悟性如何,稍后自有分晓。” 吴居厚声音低沉,如同古寺内中铜钟,深沉而富有穿透力,“众所周知,耕地乃大宋之根基,农夫有耕地,则国家无饥荒之忧。然而,如今汴梁境内,却出现本末倒置的事——农夫无地可耕,寺庙却坐拥良田无数,这其中的缘由,实在是令人费解······” 说到这儿,吴居厚眼中透出几分寒意,刺骨而凛冽,直击众僧心底。 百姓们辛勤耕耘,汗水滴落在土地上,换来的是微薄的收成和沉重的税赋。 朝廷明文规定,僧田免税,这本是为了弘扬佛法,给予僧侣们基本的生存保障。 然而,这些和尚们却将此视为发财的捷径。 他们瞒天过海,钻政策的空子。 瞒报、漏报、少报土地亩数,用尽心思把寺内耕地的上报数控制在免税范围内。 这样一来,他们即便坐拥良田万亩,也无需缴纳税赋。 享受着寻常百姓难以想象的富贵生活。 朝廷就等这些税赋建设与发展。 发军饷,搞水利,赈灾救济,修桥补路······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。 而这些和尚们,却将本该属于朝廷的税赋,白白地占为己有,让朝廷的财政陷入了困境。 养肥了硕鼠,饿瘦了朝廷,最终这些税赋还得追加到辛苦劳作的百姓身上。 大宋天下若乱,和尚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 硕鼠,必除之。 第(2/3)页